8 月 23 日 - 24 日,杭州扶鹰教育第 8 届幸福家庭年会围绕 “家校协同育人” 展开深度探讨炒股配资论坛官网,李玫瑾教授结合自身对未成年人心理与教育的研究,剖析当前学校与家庭在教育中的痛点,提出 “家校互补、协同发力” 的育人路径,为教育生态优化提供专业参考,也为扶鹰教育搭建家校沟通平台提供方向。
李玫瑾教授指出,当前学校教育存在 “统一化模式” 的局限:统一教案、统一标准、统一考核,难以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 —— 有的孩子擅长抽象思维,有的孩子擅长具象表达,有的孩子发育节奏较慢,但统一的教学进度与评价体系,让部分孩子因 “跟不上” 产生 “书本学习的挫败感”,而这种挫败感正是青少年逃学、行为偏差的重要起点。她同时提到,学校对 “运动与情绪疏导” 的重视不足,尤其春天是精神疾病与心理疾病的高发期,孩子长期久坐课堂,缺乏释放情绪的渠道,易加剧焦虑与烦躁。
针对学校教育的痛点,李玫瑾教授提出具体改进建议:一是调整教学与活动安排,春天可增加 “课前唱歌”“课间运动” 环节 ——“每天上课前唱 10 分钟快乐、兴奋的歌,能疏导一冬天积累的情绪;课间不压堂,保留20 分钟时间让所有孩子到操场运动,放音乐让孩子跳舞,缓解久坐压力”;二是重视教师选拔与培养,将 “人品” 与 “专业能力” 并重,“60 年代时,国家会把尖子生优先送到师范,如今好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远超学校名气,遇到一个好班主任对孩子至关重要”;三是减少 “批量化训练”,增加 “个性化引导”,通过观察孩子的兴趣与优势,为其推荐适合的学习路径与活动。
展开剩余54%而家庭在教育中则易陷入 “养育方式偏差” 的误区:李玫瑾教授将存在问题的家庭概括为三类,其一 “生而不养”,家庭缺父少母,养育功能残缺,属极少数;其二 “养而不教”,父母只专注赚钱,孩子多由祖父母辈替代抚养,吃穿不愁但性格、习惯易出问题;其三 “教而不当”,即父母既养也陪,但方式有偏差,如目的性极强 —— 强行要求孩子考特定学校、达特定分数,忽视孩子个体适配性。她特别提到,孩子在学校若已因学习跟不上产生焦虑,回家后家长再一味责骂 “你怎么这么笨”,会进一步加剧孩子的心理压力,形成 “学校焦虑 + 家庭责骂” 的双重负担。
对此,李玫瑾教授建议家庭与学校形成 “互补合力”:家庭需配合学校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,若孩子学习困难,应优先与老师沟通适合孩子的学习节奏,而非盲目报补习班;主动了解学校的教育重点与理念,避免因 “养育方式与学校教育脱节” 导致孩子无所适从;同时,家庭应承担 “心理支持” 的核心责任,多倾听孩子在学校的感受 —— 当孩子表达 “不想上学” 时,先询问 “你在学校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”,而非直接批评 “你怎么这么不爱学习”,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。
杭州扶鹰教育长期致力于搭建家校沟通桥梁,在推动家校配合方面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。特别是自 2023 年开始启动的 “家校社共育・家庭教育公益进学校” 项目,通过打造【沙龙讲座 + 双师研修班 + 社群陪伴共学】三位一体模式,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,帮助家长和教师以阳光心态化解成长难题,运用智慧策略与孩子建立深度联结,打造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,促进学校与家庭在 “关注孩子成长规律” 上形成共识。
李玫瑾教授在分享尾声强调,家校协同需要民间教育力量的推动:“扶鹰教育这样的团队能灵活协调学校与家庭的需求,弥补妇联、学校等官方或公立机构的资源空白。当学校减少批量化教育、家庭减少目的性施压炒股配资论坛官网,双方朝着‘遵循孩子成长规律’的同一方向努力,孩子才能在健康的教育生态中成长。”
发布于:浙江省杜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